□ 本报记者 史志坚 文/图
暮春四月,红塔区北城街道梅园社区的竹园里,雷竹的翠浪随风翻涌,细碎的阳光从竹叶间隙洒落,斑驳的光影间,泥土的芬芳裹挟着春日的湿润扑面而来。这里是一片雷竹的秘境——数十亩竹林根脉相连,地下的竹鞭早已蓄满能量,只待一场春雨的召唤,便将鲜嫩的雷笋推向人间。 竹影婆娑间,采笋正当时。 踏入竹林,只见村民手持短锄,弯腰轻拨腐叶与浮土,动作轻柔如抚琴。雷笋藏身之处,土壤微微隆起,裂开一道细缝,笋尖如白玉般探出头来。“挖笋要顺着竹鞭的走向,轻撬慢提,才不伤笋身。”老农何哥边说边示范,锄尖一挑,一根肥硕的雷笋应声而出。笋衣呈黑褐色,剥开后却是莹白如玉,指尖轻触,雷笋脆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 竹园深处,孩童的欢笑声与竹叶“沙沙”声交织。游客学着村民的模样,将新挖的雷笋装入竹篓,笋尖沾着泥土,却掩不住山野的鲜嫩。何哥笑道:“这笋啊,吸足了地气,生吃都甜。”记者随手掰下一段,果然清脆甘甜,不带一丝涩味,是春日的天然馈赠。 新采的雷笋剥去笋衣,露出雪白的笋肉。斜刀切片,沸水中焯上三分钟,撒一撮盐,捞起过凉水,温润如玉的笋片便愈发脆嫩。放入蒜末、姜丝、干红椒段,淋上生抽与香醋,再滴几滴麻油提香。最后舀一勺香菇酱拌匀,碧绿的笋段裹着琥珀色的酱汁,入口爽脆酸辣,山野的清气在舌尖化开,恍若将整片竹林含入口中。 热锅烧油,蒜末与青椒段爆香,笋片倒入的瞬间,镬气升腾。猛火快炒,笋片边缘微卷,仍保留着脆生生的筋骨。放入盐、糖、生抽调味,再点缀一把泡发的黑木耳,颠锅间食材翻飞,鲜香四溢。起锅装盘,笋片油亮,木耳柔滑,青椒的辛香与雷笋的清甜交织,一口咬下,春日的蓬勃生机在齿间迸发。 梅园的雷笋,不仅是食材,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竹林边,农家乐炊烟袅袅,游客围坐品尝“全笋宴”:凉拌的清爽、油焖的醇厚、炖汤的温润。每一道菜都诉说着春日的丰饶。村民王婶笑言:“从前年轻人往外跑,如今雷笋成了‘金钥匙’,村里热闹了,日子也甜了。” 离园时,夕阳为竹林镀上金边,竹篓中剩余的雷笋带着泥土的湿润。归途中,舌尖仍萦绕着那抹鲜甜,那是梅园竹海的春意,是雷笋破土的倔强,亦是人间烟火里最质朴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