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减少了患者跨区域就医的奔波,更通过标准化建设、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为国家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2018年,我国启动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目标是以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为契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能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医院”,让广大群众“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就医。近日,记者走进我市通过国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验收的两个基层医疗机构,详细了解乡镇卫生院在达标创建中的亮点工作,以点带面展示我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的成效。
2024年4月,58岁的钱先生在江川区雄关乡骑行游玩期间,突然感到胸痛胸闷,到雄关乡卫生院(江川区医共体总医院雄关分院)就诊后,医院立即将心电图结果上传到总医院微信胸痛救治群,总医院医生让查心肌酶、电解质等后,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雄关乡卫生院溶栓后,被紧急送往江川区人民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手术,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这是雄关乡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据悉,未建设胸痛救治单元以前,雄关乡卫生院未配备心肌酶快速检测仪,遇到胸痛病人只能筛查心电图,心电图有问题的转去上级医院进行心肌酶检测。自2022年胸痛救治单元建成后,医院配备了心肌酶检测仪,能快速判断胸痛患者性质,并通过微信及时联系总医院医生进行指导。一旦筛查出高危患者,总医院会第一时间下派救护车进行转运,绕行直达导管室,大大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截至2024年12月,雄关乡卫生院已上报胸痛病例数据93例。 雄关乡卫生院承担着全乡5个村(居)委会、23个自然村、26个村(居)民小组共计1万余人的卫生健康服务。2024年6月以前,医院仅常规开展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常见疾病的诊断,辅助检查只有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及心电图,有药品种类160余种、住院床位10张。医院发展滞后及缺医少药的情况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患者大多流向附近的县、乡医疗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使服务人口超过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让基层人民群众在基层即可享受区级医疗资源,自2024年6月1日起,江川区充分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用,由江川区医共体总医院全面托管雄关乡卫生院。托管以后实行“六统一”管理,即所有权统一、人员调配和考核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耗材管理统一。 总医院托管后,立即对雄关乡卫生院住院病区、门诊病区、候诊区、公共区域等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优化诊室布局和功能科室设置,提升当地群众的就医体验。总医院还每日派出5至10名涵盖多个科室的医技人员到雄关乡卫生院开展帮扶带教,在推动医疗业务技术发展的同时,将雄关乡卫生院医技人员从行政后勤工作中释放出来,充实到临床一线。 同时,面对基层设施设备老旧、短缺等问题,总医院还免费提供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电解质分析仪、彩色超声仪、心电动态分析仪等多种仪器设备。托管后,面对药品种类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结合基层实际,参照总医院药品品种和用药规则,将药品种类由160余种增加至300余种。托管后的雄关乡卫生院由日均门诊人次46人次,增加到现在的80至120人次,住院病人较同期明显增加。“以前医院环境不是很好,停车也不方便,大家都喜欢到上级医院看病。现在改造后的环境焕然一新,诊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就诊人数比以前多了很多。”患者陈士安告诉记者。 统计表明,托管后的雄关乡卫生院诊疗量较往年明显提升,门诊人次由2023年的1.6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8万人次,增长率达71.8%;住院人次由2023年的18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125人次,增长率594.4%。 目前,雄关乡卫生院已成功达到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下一步,雄关乡卫生院将继续通过资源下沉、技术赋能、人才强化等举措,不断提升诊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小病不出镇”的目标,让患者“家门口”就医成为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