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树芬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崭新命题,与以往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相比,突出了“和”的意蕴。“美”侧重于建设一个外观美丽、基础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乡村,“和”侧重于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风貌,促进乡村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战略工程,经过20年不断发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样板。推进玉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瞄准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的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奋力绘就玉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新期待。
党建引领、党政主导,构建衔接配套的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建立起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起衔接配套的规划和政策体系,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为“千万工程”提供行动指南,并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玉溪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要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二要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一体推进工作机制,统筹部署,压实各方责任。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施工队长”,特别是县(市、区)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各级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让乡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千万工程”坚持以人为本,从村民需要出发,推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玉溪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准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向,补齐短板。一要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水、路、气、电、网、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二要补齐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城乡差距过大短板,实现从“有”向“优”转变。三要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切实做到建好、用好、管好、维护好,确保设施发挥实效。四要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便民利民服务便捷度。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千万工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3年40311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6。推进玉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二要推进一二产融合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品牌,下功夫抓好品牌策划、营销宣传等工作。三要依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等推进一三产融合发展,探索休闲农业、农事体验、文化创新、户外旅游等产业发展模式,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改善乡村人居自然生态环境,建成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千万工程”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全省建成特色精品村2100多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发展气象。玉溪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准则,树立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二要做好村庄规划,规范乡村住房建设,拆除危房,盘活利用闲置房屋、空地,避免乡村建设无序化,杜绝“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问题。三要加强对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杜绝在治与乱中循环反复。四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亮化,改善村庄公共环境。五要继续开展美丽乡村星级创建,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加强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焕发乡风文明和谐新气象
“千万工程”注重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把乡村建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推进玉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健全完善党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要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格局。二要采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村民理事会等治理方式和载体,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三要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法律手段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建设法治乡村。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四德”建设,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五要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智慧化水平。六要保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民族特色,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让乡村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