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刘芳)近日,在红塔区大营街街道汇溪记忆展览馆内,一批民国时期完好保留至今的老式织布机揭开尘封往事,让人们找回百年前记忆。 旧时的纺织通常使用棉花、麻等植物纤维,纺纱是将棉花、毛、丝等纤维材料加工成纱线的过程。最常见的是手工纺纱,将纤维分成小束,用手指将其旋转,使纤维相互缠绕在一起制成纱线,织匠坐在织机一端,通过脚踏蹑板控制经线开合,手抛梭引纬,再推筘打纬,梭子在梭箱体内左右来回运动投纬,如此反复织成布匹。 早在明清时期,玉溪的纺织业就十分繁荣了,从木棍投纬引线的踞织机发展到简易的木织布机,再到民国时期的手拉木织机,土布的织造经历了从粗到精、从低效到高产、从零散到集约的过程。 玉溪古称“新兴州”,据《玉溪市志资料选刊》记载,民国初年,新兴姑娘以能纺善绣美名蜚誉滇中,民间盛行“民妇素勤纺织”之风,做土布生意的马帮、背夫、商贾常在新兴州交易、休息、食宿,光裕庆、永顺祥、义兴隆、元盛号、宝鑫号等10余家以售卖土布和洋纱为主的商号遍布大街小巷,许多农村家庭从事织布业,布匹除了销往昆明及邻近各县,还运送到滇南、滇西和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新兴州生产的土布平整光滑细腻、紧密耐用,色彩大众化且不易脱色,备受消费者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