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12-29   A06版:六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2023深度报道回顾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4328
     新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直播间内,主播吹拉弹唱齐上阵,宣传当地冰糖橙。
    作为星云湖调蓄带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抽提体系的重要一环,江川区前卫泵站日最大抽水量可达6.2万立方米,有效调控初期雨水。
    9月5日,玉溪市民族中学在新校区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活动。
    星云稻场鸟瞰。
    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技人员在研发平台上进行疫苗研发测试。
    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的标杆,云南绿聚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聚力打造我国蝴蝶兰种苗选育头部企业。
(以时间先后为序)
□  本报编辑部

助企纾困稳步发展
金融赋能“贷动”实体经济
    2022年2月,玉溪市成立首贷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批落地的首贷服务中心。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专家库制度,深化金融惠企利民“十项行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2年11月,全市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193.78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3个百分点;全市普惠小微授信户数8.99万户,同比增长10.53%;全市普惠小微贷款利率5.02%,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全市银行机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33场融资对接、融资研判会,对接企业441户,对接融资需求26.66亿元。    (1月5日刊发于本报第六版)

打造田园综合体 升级种养模式
星云湖畔的转型发展之路
    2022年,江川区在星云湖流域共完成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10.78万亩,流域内土地经营权流转共3.37万亩。推广稻田养鱼,建立“稻、鱼、水、田”生态链。推广生态荷藕种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两线”“三区”进行从严管控,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倡导“离湖”发展,以“产业联合体”模式将单体的优势整合起来,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技术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在削减湖泊污染物负荷的同时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一场寻求转型发展的“革命”,在星云湖畔拉开帷幕。
                              (1月19日刊发于本报第七版)

唤醒“沉睡资源”催生“美丽经济”
——者嘎建设美丽村庄振兴乡村观察
    元江县澧江街道龙潭社区者嘎居民小组是一个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且保存完整的傣族原生态村落。去年以来,者嘎坚持“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建新村、换新貌”目标不动摇,结合本村民族文化特色,重点围绕土掌房、者嘎水库、古井、百年老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元素进行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成功路子。让“沉睡资源”转变成“美丽经济”,成为当前我市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1月31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
——玉溪农村电子商务状况调查
    截至2022年,我市共有6个县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全市活跃网络店铺数达12314个,从业人数14050人。我市相继促成阿里巴巴千县万村项目、云南省电子商务试点项目和“玉溪京东云互联网+新经济”项目落地。如今,已有206户企业先后协议入驻京东云(玉溪)新经济产业园,2022年累计实现销售额30.18亿元。2022年3月,省商务厅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全省2015年度至2020年度农村电商示范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玉溪市在全省12个整体推进州(市)中排名第一,华宁县和易门县在全省105个示范县中分别位居第一与第四。
                            (3月23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从无害化处理到资源化利用——
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红塔区实践
    2021年3月,太疆生物获得红塔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自此,太疆生物承担起红塔区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并利用微生物技术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走出一条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推广实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借鉴。                 (5月23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聚焦玉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
    2021年以来,我市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扛牢扛实政治责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来抓,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中之重的工作,市级部门配套出台政策文件44个,52名市级领导、165家单位定点帮扶199个村,597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          (6月16日刊发于本报第三版)

培育创业致富“领头羊”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从致富带头人看玉溪乡村振兴的探索
    在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让这些致富能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引导群众走适宜的产业发展路子,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6月20日刊发于本报第三版)

“五位一体”破解治湖之困(上、下篇)
——玉溪实施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观察
    “三湖”流域是玉溪人口较密集、活动较频繁、经济较集中的地区,是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玉溪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分析,综合辨证施治,开始实施“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通过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农业生产用水灌溉工程、高效节水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工程、高效林业发展用水工程,搭建农灌、补水两套管理运行体系,让径流区内的污水找到最适当的出路,消除湖泊污染隐患,实现水资源高效优化配置,让清水得以入湖。“三湖”保护治理由此迈上了新起点。
                              (7月4日、7月5日刊发于本报第三版)

保险兜底“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
——绿色收入保的玉溪探索
    2022年初,由云南省财政厅创新开展的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户玉溪,旨在通过全面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用市场化的保险方式为农户、农企解决后顾之忧,全面推进“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绿色收入保落地玉溪,是一次生态农业升级发展的积极尝试,为“三湖”保护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7月11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褚橙是如何做成爆款土特产的
——解码褚橙成功的“秘笈”
    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本着品质至上的工匠精神,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依托高原特色柑橘产业,不断补链强链,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高“产”效益,将褚橙打造成爆款土特产。2018年以来,褚橙连续5年获云南省“10大名果”称号,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十大柑橘品牌”“中国果品百强品牌”等,掀起一股席卷全国的“橙色风暴”。                       (7月25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解码玉溪和美乡村样板示范
    聚焦打造样板示范,我市以“全域景区化、乡村景观化、村庄景点化”为方向,以“富民产业发展美、绿水青山生态美、村风民风文明美、治理有效和谐美、村民生活幸福美”为目标,以行政村和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为单位,开展玉溪市美丽乡村星级创建,实行分级分层动态管理。接续抓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突出规划引领、管控拆除、绿化美化、产村融合、共建共享鲜明特点,着力打造100个可学习、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建设示范点,积极争创11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一个个彰显特色风貌、留住乡韵乡愁、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在滇中大地开始绽放光彩。                                 (7月27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玉溪获1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带来的启示
    7月18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由玉溪单位主持或参与的12项科技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创近年获奖数量和等级新高。其中,涉及烟草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有4项,涉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有4项,涉及生物医药产业和矿冶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各1项。从这些奖项可以看到,玉溪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日趋突出。    (8月8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玉溪以“三品一标”认证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生产体系、绿色经营体系和绿色技术体系,为推动现代农业破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各级政府引导扶持下,全市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为我市农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8月24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从校区整合到优化调整——
玉溪提升办学质量奋楫再出发
    今年8月,我市对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市民族中学、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市内4所学校同步整合搬迁。将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搬迁至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将玉溪市民族中学搬迁至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增加中心城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将玉溪市民族中学原校区交由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10月12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翠微深处见金山
——玉溪林下经济发展观察
    截至2022年末,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323.76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168011.78万元,同比增长21.7%;全市林下养殖共利用林地面积22.24万亩,产值12496.92万元,形成林禽、林畜、林蜂、林蛙等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全市林下采集以野生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共利用林地面积284.19万亩,采集加工产量为134556.16吨;全市共有森林康养、森林人家、农家乐(林家乐)305家,利用林地面积20.33万亩,接待游客437.09万人次,产值10590.36万元。各地林下经济的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出了直观和生动的诠释。
                                    (11月28日刊发于本报第五版)

从“滇中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持续放大
    2021年中老铁路通车前,我市铁路运输方式外贸进出口货值仅为900万元,2023年1至10月实现7.66亿元。2023年1至10月,全市共有124家企业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7.44亿元。2023年1至11月,中老铁路玉溪站送达旅客突破300万人次,达到自2016年开站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市41户企业对外投资备案44个项目,投资总额2.43亿美元,项目涵盖11个国家和地区。7户外贸企业完成海关跨境电商企业备案,新增跨境电商出口额2200万元。
    两年来,中老铁路这条钢铁巨龙,为玉溪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玉溪海关属地业务量、原产地签证量居全省第一。依托中老铁路,玉溪积极融入全省“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物流通道建设。
                                     (12月12日刊发于本报第二版)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