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25日,记者在大山深处的新平县漠沙镇双河村看到,山坡上种着的都是玉米。漠沙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丁建文告诉记者:“这个村不大,却是漠沙镇的种粮大村。今年,全村共种植玉米1.3万余亩,平均每户种玉米55亩。去年,全村平均每户种粮收入达8万元左右。” 据了解,双河村是漠沙镇一个偏远的山区村,全村共240户910人。该村的优势是人少地多,人均耕地达23.7亩。最大的劣势是缺水,全村唯一的小二型水库——三道箐水库不仅要供全村,还要供西尼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长期以来,生产缺水成为该村常态,没有水,烤烟种不出来,更别说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即便雨水多点的大春季也只能种耐旱作物甘蔗和玉米。 怎样解决当地村民增收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在农业农村部门引导下,双河村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惠民补助政策,利用山地多的优势,通过良种良法等科技增粮措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走出了一条种粮促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双河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杨建明是本村普通种粮大户,今年他家共种了95亩玉米。他说:“今年像我这样种90多亩玉米的农户还很多,如果眼下旱情能赶快结束,按往年的正常收成算,平均每亩产量有5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元算,亩均有1500元的收入,今年我家卖玉米的收入预计会有14万元左右。” 近年来,该村村民种粮积极性比较强,原因是政策好。农户直接从国家拿到手里的种粮补贴政策红包有三个:一是种粮补贴,今年先后发了2次,每亩共18.2元。二是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46.2元。三是种粮政策性保险,政府出钱购买保险,农户不出一分钱,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农户可拿到保险公司的赔付款。“今年,仅前两项政策,直接打在我卡上的钱就有6118元。”杨建明说。 据丁建文介绍,种粮食的农户除了可以享受以上三大政策外,近年来,新平县对种粮大镇、种粮大村还有其他政策倾斜。今年2月,新平县就把投资13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放到了双河村,完成3100亩的坡改梯,铺建了21千米机耕路,共完成了9000亩的管网、水池建设工作,从而极大改善了双河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全村通过种粮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